中风是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络破血溢,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因其起病急骤,症状多端,变换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之特性相似,故名中风,又称为“薄厥”、“仆击”、“偏枯”、“卒中”等。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中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万,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本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药针灸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其中尤以针灸在本病康复方面有读到之处。
中风与西医学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其中有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临床表现及分期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中风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中风病的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重要疗法,其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传承至今。
中风先兆,出现眩晕、头痛、指麻等症状,此时施用针刺,对症治疗,可以早治防变。研究表明:针刺疗法能在 2~5 天内控制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症状,降低中风发生率,是预防中风病的有效方法。
中风常见有偏瘫、偏麻、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口角歪斜、肌肉挛急、足内翻等症状。这些症状也大多是针灸适应证,通过对症取穴,经验取穴,特效穴等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近代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中脏腑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并且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临床研究证明,在中风急性期,在现代医学抢救的同时积极配合针灸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并缩短疗程。
中风的针灸治疗临床疗效业已肯定,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荐采用针灸疗法的43个病种之一。针灸作为一种外在的生物学刺激,能激发机体的整体调控功能,使机体内脏功能趋于平衡,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疗效安全。